科研星球

首次!北大乔杰、浙大黄荷凤两大院士联手发Lancet文章:辅助生殖技术大PK

2024年2月5日,顶级医学期刊《Lancet》(柳叶刀)正刊发表了一篇由中国两位院士团队领衔的“常规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两种技术用于解决非重度男性因素不孕的临床试验”。研究涵盖了中国八个省份的10个生殖医学中心共2387对夫妇,结果显示常规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在首次胚胎移植后的活产率没有显著差异(36.6%vs33.8%),且两种技术在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image001.png

(发表于2024年2月5日,DOI:10.1016/ S0140-6736(23)02416-9)

 

以往所常说的试管婴儿,是将不孕症患者夫妇的卵子与精子取出体外,精子经过洗涤后使卵子在体外系统中受精并发育成胚胎后,将胚胎移植入子宫腔内以实现妊娠的技术。这个过程中卵子的受精接近于自然妊娠的卵子受精。但相比自然受孕,常规体外受精成功率要比其成功率高很多。

如今,另一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已经成为医学上进行辅助生殖的主流技术,也被成为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形式的不孕症。其原理可以理解为使用极细的玻璃管将单个精子注射到卵母细胞中,实现人工操控受精过程。

image002.jpg

(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由于玻璃管刺入卵母细胞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有研究人员担心通过这项技术受孕的后代可能产生不良发育后果。临床一线对于有辅助生殖适应症如输卵管疾病、排卵障碍、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卵巢储备减少)以及非重度男性不育症的夫妇,常规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究竟哪一种更合适,仍存在争议。

两大生殖医学领域院士,强强联手

为解决这个困扰临床一线的问题,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乔杰院士和浙大妇产科医院的黄荷凤院士坐镇,在中国八个省份(北京、浙江、宁夏、广东、上海、云南、安徽和河北)的10个生殖医学中心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项研究将非重度男性不育症的夫妇按1: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常规体外受精和ICSI,旨在评估与常规试管婴儿相比,ICSI是否影响首次胚胎移植后的活产率。

研究筛选过程中对每对夫妇进行不孕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当男方在基本精液分析中被判定为少弱精子症、少精子症,或弱精子症时即归为非重度男性因素不孕。在统计方法上,研究基于ITT(意向性治疗)人群进行主要分析,使用log-binomial回归模型分析分类变量结局,线性回归模型处理连续变量结局。

在 2018年4月4日至2021年11月15日期间,研究共筛选了3879对夫妇,最终2387对 (61.5%)夫妇入组,其中1184对(49.6%)进行ICSI,1203对(50.4%)进行常规体外受精。两组的基线和临床特征相似。在ICSI组中,女性伴侣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男性伴侣的年龄在 23-64岁之间;常规体外受精组中女性伴侣的年龄在21-49岁之间,男性伴侣的年龄在22-59岁之间。

主要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夫妇的首次胚胎移植活产率为33.8%(390/1154),而常规体外受精夫妇为36.6%(430/ 1175),经模型调整后的风险比RR为0.92(0.83-1.03,P=0.16),表明两种辅助生殖技术的活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image003.png

次要结局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孕妇在孕期并发症(包括中度或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和产前出血)和新生儿并发症(包括早产、出生体重、大或小于胎龄儿、先天性异常、围产期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发生情况上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SI组报告了2例(0.2%)新生儿死亡,常规试管婴儿组中报告了1例(0.1%)。

这项研究表明,常规试管婴儿和ICSI技术对于女性因素和男性伴侣在精子浓度、活力相似的人群中具有相似的移植成功率,两种技术在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研究承认,对于非严重男性不育症的定义主要依赖于基本的精液分析参数,特别是精子浓度和活力,而未充分考虑女方的年龄和生育相关因素等。同时,研究缺少对出生儿的长期随访,两种受精方法与新生儿健康结局的数据仍然不足。虽有一些局限性,柳叶刀期刊仍对这项研究赞扬道“他们开展了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临床试验,为生殖医学从业者提供了一级的研究证据。


没有账号?